北京的老龄化形势有多严峻?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约315万,占总人口的23.4%,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预计到204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00多万峰值,占总人口的1/3,且将持续高位保持几十年。这是记者从北京市政协7月20日召开的“推进北京市养老服务供给协商恳谈会”上了解到的。
“养老课题是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持续多年的‘连续剧’。”北京市政协社法委专职副主任郭宝东是这部‘连续剧’的长期参与者。他介绍说,今年是社法委紧盯“养老”的第四个年头,在往年加强养老机构医疗体系建设等调研基础上,北京市政协今年选择“推进本市养老服务供给”角度继续展开深入调研和协商。“我们组织了很多调研座谈甚至问卷调查,相关部门在养老服务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老年人以及社会公众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政府的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脱节的。”
“我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你知道吗?”恳谈会上,62岁的北京市政协常委薛菡自曝“家况”。作为老年人,薛菡上面还有老人,父母现在80多岁需要照顾,爱人65岁一年前重病在床,女儿今年刚生完孩子也需要照顾,现在家里雇了两个保姆照顾一家老小还是人手不足。
针对自己家里的情况,薛菡很疑惑到哪里去寻求帮助,“我现在确实顾不过来,但养老机构在吃饭和护理方面有什么样的特殊服务?我完全不知道,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去申请。没办法下载了一个‘到家’APP,通过网络订餐给父母和爱人送饭,但食品安全有没有保障成为另一个忧虑。”因此薛菡对养老话题极为关注,挤出时间连续参加了多次专题调研,她建议要做好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加强专业医生入户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研究,积极提出可行性办法,创新性地解决老年人就近就医的难题。
薛菡的家庭情况相当典型,委员们纷纷作为“分析样本”。刘红委员从中看出了“信息供给”精确性的重要,她提出要依据医联体的现有数据,丰富老人的基本信息和有效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把失独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摘出来”,通过深入和精准分析对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行细化,有效、便捷、智能地提供养老服务。
“一定要做好需求与供给的衔接。”在实地调研中,马大军委员了解到很多部门其实在养老领域都有相应政策,但是太分散,老人们无从所知。“要梳理不同部门的优惠福利政策,有针对性把各种补贴整合起来,把有限财力用到有需求的地方。”
北京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吴玉华提出一个积极养老和消极养老的问题,他认为老人们不一定非要到机构去正经八百地养老去,老年人的组织化程度很重要,可以组织起来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余热,也可以打造老人的互助群,有针对性提供服务。
养老是一个“有温度”的话题,也是一篇大文章,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长友一直认真听着委员们和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和卫计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之间的热烈讨论。听了薛菡的家事后,他很有感触。
“我只有一个孩子,你们都有几个孩子?”李长友扭转头问身边的委员们。回答是一致的,一个。“养老服务供给其实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老龄化服务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一环,我们要把民生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李长友说。
“政协今年做的这个调研太及时了,我们财政上投入这么多,仍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问题到底在哪里?是我们投的方向错了,还是不够?我们也正在深入地研究内在问题,希望政协更加深入地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市卫计委正准备出台一个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文件,在精准供给上下功夫,比如我们将会通过快递方式,对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病的药物,点对点送到家,不用老人总往医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