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在从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从而使得有一段时期劳动人口对少儿抚养与对老年的抚养都比较低,从而形成人口机会窗口。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 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
根据此标准,说明中国已经处在老龄化阶段。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发言中指出,我国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
然而我国正在构建覆盖人人的基本养老金政策体系,但仍有很多人没有养老金,养老保障公共品尚缺位。亟待一个公平的、长期的、全民的、统一的、精算的、可持续的基本养老金方案。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做出以下两点来应对:
第一,需要社会统筹“广覆盖、保基本”,克服老年贫困现象;第二,建立个人账户,它是个人责任、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的集合体,有助于改善老年生活。
只有这二者科学组合,才能构建合理的、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过度强调社会统筹并以欠合理的手段筹集资金,必然导致过重的财政负担,危及政策的合法性,政策执行的社会成本趋高且不可持续。
社会统筹养老金是第一支柱,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和政府养老补贴等,均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居住年限、经济状况调查等条件限制待遇水平。
而个人积累制度化和市场化分别为第二和第三支柱,包括各类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
对于如何应对老年化危机,并且变老龄“危”为“机”,杨燕绥表示,可通过增加就业和资本积累的方式来提高老龄人口的人均产出。
那就是缓慢地延迟退休年龄,鼓励企业和职工协议弹性退休,开发老龄人口的就业项目,增加老龄人口的收入。
另外,还可以适度降低劳动人口消费比例,增加养老储蓄并做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