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脚”刚刚结束,养老产业“后脚”就率先迎来了大动作:近日,包括央行在内的五部委联合印发金融新政,力挺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政提出,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养老服务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已上市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份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正是“养老产业”从无到有的五年,老龄事业真正与市场开始结合,并逐步深入,养老产业诞生,并逐步成长壮大。而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两会及后续动作,可以称得上整个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风向标。在《十三五规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八界五中全会公报》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加码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提到了“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也提出了要“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以刚刚出台的金融新政为标志,目前的一系列政策动向中,透露出的十三五养老产业的新未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市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养老服务的说法“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份指标中透露出来的对于养老市场化的迫切需求。在经历了十二五多少有些“粗放式”的发展之后,国家正在逐步将属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部分分离,将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式的管理,让位给市场,给民营企业。其结果,就是十三五期间,养老产业发展的屏障会减少,加入门槛会降低,政府将由过去更多身兼裁判员、球员的双重角色,转换成更多的依赖市场,属于民营企业、市场的养老企业,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以年初刚刚终结的养老金双轨制为例,取消之后,企业能够平等的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平等地参与竞争,尤其是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实际上,早在2013年,经济学家林毅夫就开始多次呼吁取消养老金双轨制。今天在博鳌亚洲论坛会场与他交流时,他称取消双轨制只是十三五养老产业发展的开端,更关键的是如何区分哪些是政府该做的,哪些是市场该做的,这个边界一定要分清。林毅夫同时还指出,这个市场不仅仅是养老产业的市场,还包括相关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同步市场化,比如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等等都需要建立在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第二,结构。在十二五期间,虽然养老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是智慧养老、医养融合等新词不断,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严重的“一床难求”。究其根本,主要是养老产业的结构不太合理。
虽然表面看来,养老产业站在了风口之上,但投资、加入养老产业里不小的一部分,对市场认识不足,无论是专业性还是运行模式,都带有很明显的“外行”特点,比如缺乏差异化和服务的养老地产,比如概念先行的养老产业园等等。
而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等一系列政策中,都在强调,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这意味着 ,十三五期间,养老产业的结构将迎来调整和细化,主要增加的将是社区居。家中小型养老机构及企业。通过中小企业与产业园等相结合的模式,来真正破解“一床难求”困局。
第三,融合。这里主要指的是医养融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相当一部分老人不信任养老企业的原因,就在于养老服务过于单一,缺乏医疗保障。而十三五养老企业的机会,就在于怎样更好的与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找到二者共处的模式。
除了医养结合之外,还包括与护理与教育的融合。去年做客老杨会客厅时,河南爱馨养老集团创始人豆雨霞说,“养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护理,就是所谓的“医养融合”,老人最需要的就是专业的护理和人文的关怀;第二是,老年教育,国外都有退休前教育,国内这一块比较缺失。未来的养老,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充分结合。”
第四,协同。尤其是以京津冀代表的“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一系列动向。包括医保、财政资金等的配合下,让老人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选择养老地点和模式。而十三五,更多的空间和行政隔离有望更多的被打破,养老产业将会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一部分。
第五,配套。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机制体制的改革。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金融新政以外。十三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被用在养老产业发展上。比如成立养老产业基金,比如股权合作等等。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我想,这句安民告示,除了表明政府将政府对养老金的发放有保障和信心之外,更多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借助民营企业的力量。而我的判断是,十三五期间,养老产业将正式从粗放发展模式进入精细化发展的新模式,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个性化,也越来越市场,更多的“爱馨养老”将走向资本市场,走向更大的区域和地区,成为未来养老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