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吕玉宝生病后,在家躺了两天,也饿了两天,已然奄奄一息。幸亏房东及时发现,老人才得以被送进医院抢救(本报昨日12版《细心房东救了七旬老人命》曾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的“吕玉宝”,他们或远离子女,或孤身独居,成为繁华城市里的孤独守望者。
沉默的独居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独居老人典型的生活状态。独居老人没有子女陪伴,也没有老伴在身旁,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势的群体。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12年12月,合肥市老年人达到115.98万,占全市人口的16.32%。在这些老人中,有多少是独居老人,却没有详细的数据。
其实,在底层社区,对独居老人是有统计的。“社区对辖区内的独居老人进行统计,是为了更好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掌握他们的身体及生存状况。”南七街道科企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科企社区共有老人1680人,其中独居老人36人。不过,辖区独居老人可能比统计人数还要多一些。“因为一些租住在辖区的老人流动性强,住所不稳定难以统计;还有些老人考虑到子女的影响,不愿意提供相关信息。”
合肥著名的公益人士“蓝莲花”也很关注独居老人这个群体,多年来,她一直照料着三位独居老人。“合肥的独居老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很沉默,外界很少知道他们。”“蓝莲花”说,一般她都是通过社区或其他老人介绍,才能找到更多的独居老人。
寂寞的生活空间
最近,一项对35000名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超过40%的独居老人有抑郁症倾向,其中有48%是因为长期独居的孤独感引发的。
对此,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王引深有体会。在蜀山区琥珀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王引和其他六名社工带着志愿者和义工,为辖区内的七千多名老年人提供各种帮扶服务,这其中有30多人就是独居老人。
“这些老人平日里很孤独,常年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群体,很多都出现了抑郁的倾向。”王引说,他们心理敏感,对陌生人有抵触情绪,从而越来越孤寂。曾经,她上门探访一名独居老奶奶,连续拜访三次,老奶奶都不愿意开门。
“蓝莲花”也表示,她照顾一位94岁的老人长达7年的时间,在7年里,她见到老人养女不超过三次。“老人平日里喜欢捡垃圾,捡垃圾并不是因为生活所困,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需求。”“蓝莲花”说,如果老人不去捡垃圾,白天的时光对于孤寂的老人来说,太过于漫长。还有一名独居老人,屋里养了十几只小鸡,虽然臭气熏天,但是老人依旧执着,只因小鸡的叫声使得屋子不会再空荡荡。
有限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合肥在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然而,一方面,部分独居老人并不愿意离开家门,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接受服务。另一方面,社区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从业人员,因为人员或精力的限制,也很难满足所有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
科企社区工作人员坦言,老人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照顾,还需要精神上的回归,仅靠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已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而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来说,虽然他们能够比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但受到人力限制,也不能面面俱到。王引记得,一位社工给一名独居老人送餐,打开老人的家门,发现老人躺在地上已经好几个小时。原来,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却无力爬起,也找不到人帮忙,只能躺在地上。
“需要照顾的独居老人很多,但专业社工人数太少,而志愿者的流动性太强。这是我们目前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王引说,除了希望政府能够对独居老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外,期望更多的子女承担起责任,多陪陪老人,常回家看看。
“目前,合肥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在探索过程中,制度本身也不是很完善,覆盖面有限,造成一些独居老人游离在养老服务体系外。”安徽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云飞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毕竟,政府的财力有限。养老模式应回归社会,社会化居家养老才是最终的选择。